氰化镀铜阳极是什么?
一、氰化镀铜阳极是什么?
氰化镀铜阳极是电解铜。
锌合金电镀滚镀工序中,氰化碱铜电镀是整个工序中重中之重。氰化物镀铜是应用最广泛镀铜方法,镀液以氰化钠作络合剂,络合铜离子,有很强的活化能力和络合能力。pH值9.2—9.8,工作电压8—14V,阴、阳极相对运动速度6—12m/min,溶液颜色为蓝紫色,铜离子浓度64g/L,耗电系数0.079A·h/(dm2·μm),镀层安全厚度0.13mm,镀覆量716μm·dm2/L,镀层硬度HRC21。
二、氰化镀铜表面发花怎么处理?
表面进行喷砂处理,液体喷砂或者干式喷砂都可以的,最好用丸类,比如 玻璃微珠,陶瓷珠等。
三、什么能代替氰化钾镀铜?
可以取代氰化物镀铜,比如焦磷酸盐镀铜、HEDP镀铜、预浸强吸附阻挡型活性物如丙烯基硫脲镀铜
四、氰化镀铜药水变红是怎么回事?
青铜在高温下,在氧气流中加热,颜色会变黑,而不是偏红。
在氧气流中加热金属铜,金属铜的颜色就会变黑,生成黑色的氧化铜。电镀青铜后发红。 是因为青铜受热产生了化学反应。 温度过高导致的。 要控制好温度。镀液温度太高
温度对铜锌合金镀层的组成与外观色泽均有很大影响。温度高时,合金镀层中的铜含量增加,色泽偏红,阴极允许电流密度增大,电流效率提高,一般来说,镀液温度每升高l0℃,镀层中铜的含量将增加5%~6%,但同时也会加速氰化钠分解,随着NaCN含量降低,镀层易发灰或产生毛刺。温度过低,镀层中锌含量高,镀层呈灰白色
五、酒石酸钾钠氰化镀铜锡合金起什么作用?
酒石酸钾钠在Qing化镀铜锡合金工艺中所起的作用: 洒石酸钾钠具有一定的络合作用,可以辅助阳极溶液,是良好的阳极去极化剂,尤其在游离Qing化物不足时其作用明显。
加入酒石酸钾钠后所得镀层细致光滑。六、氰化银的纯度是多少?
氰化银是一种有机化合物,爱爱纯度一般是68。
分子式为AgCN。这种白色固体可以通过用氰化物处理含Ag+的溶液产生。一些方案会使用此沉淀,以从溶液中回收银。镀银时也会使用氰化银。氰化银与其他阴离子反应时,会形成复杂的结构。有些氰化银会发光。该品主要用于医药和镀银。R物理性质
外观与性状:白色粉末或淡灰色粉末,无臭无味,见光变褐色。
溶解性:不溶于水,不溶于醇,溶于氨水、碘化钾、热稀硝酸。
化学性质
危险特性:不燃。受高热或与酸接触会产生剧毒的氰化物气体。与硝酸盐、亚硝酸盐、氯酸盐反应剧烈, 有发生爆炸的危险。
遇酸或露置空气中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能分解出剧毒的氰化氢气体(但因与溶液反应时生成物一般不溶,反应很快停止)
七、氰化亚铜与氰化铜的区别?
氰化亚铜(COPPER CYANIDE)是白色粉末状固体,分子量89.56,化学式CuCN。难溶于水。极毒,遇酸可产生HCN气体,在空气中吸收水和二氧化碳也可产生剧毒气体!使用时注意安全!氰化铜(Cupric cyanide)是一种无机化合物,化学式为Cu(CN)2,为黄绿色粉末,剧毒,受热易分解。不溶于水,溶于碱及部分有机溶剂。用于电镀和印染等行业。
氰化铜受热极易分解,生成氰化亚铜和氰,如果在热溶液中CuSO4与KCN作用则得到白色的氰化亚铜。与酸作用发生极毒的氰化氢气体。
八、氰化氢的键能是多少?
HCN的键能为 411+891=1302KJ/mol 分别为C-H 和C三N键能
HCN中碳氮共价键键级为3,碳氢键键级为1,但碳形成的三键不稳定,因此造就氰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容易发生聚合反应
氰化氢是共价化合物,分子结构是H-C≡N,碳原子采用sp杂化,分子是直线型分子。
九、电渗析电流效率一般是多少?
电渗析产水电导率取决于进水指标一般电渗析的脱盐率为60%-90%你可以根据原水电导率推算一下
十、影响电流效率的因素有哪些?
影响电流效率的因素有:
①电解质温度;目前工业电解槽电解质温度一般保持在940—960℃之间。电解质温度升高将导致已经电解出来的铝在电解质中的溶解度增大,溶解后扩散速度加快等,增加铝的损失,降低电流效率。
据试验测定电解质温度每升高10℃电流效率降低1~2%。反之电解质温度过低时电解质发粘,铝与电解质的分离不好,氧化铝溶解度降低,槽内沉淀增多,电阻增大,电压上升,最终导致由冷槽转为热槽,同样电解效率也会降低。
因此在不破坏正常生产的热平衡条件下,保持低温操作是提高电流效率的关键,正常生产的电解质温度比电解质的初晶温度高15—20℃,降低电解质温度的有效方法是降低电解质的初晶温度,初晶温度的降低可以采用弱酸性电解质和适当添加氟化钙、氟化镁、氟化锂等添加剂来实现。②槽电压与极距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,槽电压的大小就表示极距的高低,在温度不升高的条件下极距增加电流效率提高,但极距足够大时,再增加极距,电流效率提高的并不明显,而且因极距增加,使电解质电压降增大,槽电压升高,电耗增大,槽温升高,反过来影响电流效率。因此,不能单纯用提高电压的办法来提高极距,而应通过改善电解质成分,清洁电解质,降低电解质的比电阻等的办法来提高极距,一般情况下电解槽的极距在4~5cm之间。③电解质成分比影响。a)分子比的影响;电解质分子比大于3时,一方面由于加强了铝自氟化钠中取代钠的反应,另一方面氟化钠过剩又大大增加了钠离子放电的可能性,再者电解质初晶温度高,因此,电流效率降低。分子比小于3时,电解质的初晶温度低,可降低电解温度;钠离子在阴极上放电的可能性小;增加铝液同电解质异面的表面张力,减少铝在电解质中的溶解度,对提高电流效率有利。电解质中含有大量过剩的氟化铝时,可能增加铝的损失,降低了电流效率。另一方面低分子比容易产生沉淀,低分子比电解质的挥发厉害,增大氟化盐的消耗。目前我国铝电解生产多采用弱酸性电解质,分子比为2.2----2.4。b)氧化铝浓度的影响,提高氧化铝浓度,可降低电解质的初晶温度,减少铝的溶解损失量,能够防止在阴极上析出钠,有助于提高电流效率。氧化铝浓度高时导电率小,电解质粘度增加,槽内沉淀可能增加,容易造成病槽,对电流效率不利。目前我国大多采用2---8%的氧化铝浓度进行电解。c)添加剂对电流效率的影响,目前可供选择的添加剂有氟化镁,氟化钙、氟化锂等,这些添加剂都具有降低电解质初晶温度的作用,有利于实现低温操作,因此都具有提高电流效率的作用。④铝液水平与电解质水平。由于铝的导电热性好,因此保持较高的铝液水平,可以使阳极底部热量散发出来,有利降低槽温,又能使周围形成坚实的炉膛,收缩铝液镜面,提高阴极电流密度,这两者都有利于提高电流效率,但保持过高的铝液水平,不仅操作困难,热散失过多会造成槽底结壳增厚,炉底电压降升高,因此,必需保持适当的铝液水平。
电解质水平是槽内电解质量多少的标志,电解质水平高,则电解质量大,热稳定性好,氧化铝溶解多,但电解质水平过高不仅使阳极埋入电解质过深,同时又易熔化侧部炉帮,不利于提高电流效率,而电解质水平过低时,则热稳定性差,氧化铝溶解少,不易操作易产生大量沉淀。
因此,要根据生产实际保持适当的电解质水平与铝水平。
除此之外,电流密度、炉膛内型以及槽龄、加工方法等均与电流效率有关。